
NEWS
更新时间:2025-09-09 22:41:53 浏览: 次
75岁的高长在,用一辆三轮车、一套朴实的工具,以及五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了一段关于匠心、良心与初心的温暖故事。
“我从二十岁就开始修理农机具,村里头的拖拉机、四轮车、手扶拖拉机……都是我的‘老伙伴’。”高长在用一口地道的方言,回顾他与机械打交道的半生岁月。2011年,他搬至康巴什,发现很多居民修车不便,便毅然重操旧业,成了一名流动修车师傅。
没有固定摊位,高长在就把服务送到居民身边。“一开始知道的人不多,我的车上就标注着‘流动修补’。”他说,“后来报社给登了两三次广告,越来越多人找我。”渐渐地,高师傅成了这一带的“名人”,甚至有人打电话求助时开玩笑说:“救命恩人来了,我能回家了!”
高长在的三轮车上,扳手、螺丝刀、补丁胶、打气筒——这些看似普通的工具,在他手中仿佛拥有了“魔力”。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从不止步于养家糊口。每个月的25号,是他雷打不动的公益日,专门为残疾人免费修车半天。
“好多人说我修车便宜,劝我涨涨价。”高长在笑着说,“我不图挣大钱,够我们老两口吃用就行。人家说学雷锋,我也学学。”在他看来,自己能帮别人解决困难、为社会做点贡献,就是最踏实的事。“能给党做一份贡献就做一份,为人民服务嘛。”
时代在变,车流在变,但高长在的初心始终如一。如今,这位“车轮守护者”,终于也有了一个安稳的“家”。
今年7月28日,哈巴格希街道打造的“惠民工匠坊”正式启动,整合闲置资源,为手艺人提供固定经营场所,推行“以劳动服务换场地”模式,重点帮助残疾人、转移农牧民等群体就业增收。
“干了一辈子修车,以前总是‘流浪’,遇到下雨就得收摊。现在终于有固定铺子了。”提到工匠坊,高长在师傅语气中满是欣慰,“街道帮我们搭台,我们就用手艺好好过日子!”
哈巴格希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向红表示:“‘小修小补’里藏着大民生。”街道以党建引领,通过“惠民工匠坊”不仅拓宽了便民服务渠道,更探索出“共富”新路径,让基层治理变得更接地气、更暖人心。
从流动三轮到固定工坊,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一名老工匠为民服务的“良心”。高长在用五十年的光阴,让这座城市的车轮,稳稳转动;更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什么叫平凡的伟大。
(文:张欣谊 图:白叶玲 赵之宣 哈巴格希街道 视频: 白叶玲 王玥 赵之宣 杨海燕 王欢 史晓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