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NEWS

新闻中心
1952年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陈毅视察发现浮雕不对劲:快去叫陈赓

更新时间:2025-08-26 13:09:19     浏览: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我国国内形势逐渐稳定,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工作也开始提上日程。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党和国家的大事,许多老对此十分关心。

  陈毅元帅也提出要前往了解纪念碑的建设进展。当时,陈毅怀着浓厚兴趣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然而他在欣赏过程中眉头突然紧锁,神色变得凝重。

  “首长,怎么了?您觉得这块浮雕有问题吗?”一旁陪同的注意到陈毅异常的表现,立刻走上前询问。

  不久后,负责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的刘开渠先生赶紧联系陈赓大将了解情况。返回工地后,刘开渠立即指示工人对浮雕进行纠正。

  那么,陈毅所指的“不对劲”究竟是什么呢?在详细了解情况后,大家是如何做出修改的呢?这一切,我们得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开始说起。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主席便明确提出,应该为自战争以来牺牲的人民英雄建立一座纪念碑。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将这一构想提上议程。经过全国政协委员的讨论,大家一致支持这一想法。

  然而,关于纪念碑修建地点的选择,意见却并不统一。有些人认为纪念碑应建在东单大街,这里人流量大,能够让更多人看到,符合“人民”二字的象征。

  也有提议将纪念碑安置在故宫午门前广场,因为这里曾代表中国,修建在此更具威严。

  最终,通过投票决定将纪念碑建在广场。广场不仅空间宽广,没有其他建筑遮挡,而且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将于此举行,纪念碑在此更具象征意义,能够代表人民的胜利和国家的崛起。

  周恩来总理作为曾参与“五四运动”的“进步青年”,在讨论广场时动情地说道:“这里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值得我们认真考虑。”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前,毛主席和周总理就已开始讨论碑文的题写问题。碑文内容被视为纪念碑的“点睛之笔”,因此必须由书法艺术造诣深厚、威望高的人来书写。

  起初,许多人建议毛主席亲自题字,但毛主席却婉拒了:“我的书法作品已经遍布全国,不必再写了。”

  “主席,您是否可以写一部分呢?其他部分由周总理完成。”大家只好转向周恩来总理。最终,周总理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完成碑文创作,而毛主席亲自书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几个大字。

  周总理为了写好碑文,白天工作,晚上练习书法,整整花了一周时间。交给工作人员时,周总理谦虚地说道:“你们先看看这份作品,如果觉得不满意,我会重新写。”

  从1840年起,为了反抗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无数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周恩来曾是一个业余作家,看着他的书法,大家几乎难以将这稳重有力的字体与他的外表联系起来。

  几天后,章士钊、朱启钤、叶恭绰等三位文化名人向毛主席递交了一封信,提出了关于纪念碑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毛主席审阅后非常高兴,立即指示彭真将这些建议交给委员会讨论,并邀请三位文化名人参加。

  彭真收到主席指示后,立即将章士钊三人请到办公室,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纪念碑的建设应充分征求全体人民的意见。

  最后,全国政协会议决定迅速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仪式。新中国的领导人毛主席被提议为奠基人。

  1949年9月30日,毛主席亲自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当毛主席用铁铲挖下第一铲土后,其他政协委员也纷纷参与其中,大家齐心协力为这座纪念碑的建设贡献力量。

  然而,什么样的设计和碑文能真正代表“人民胜利”这一宏伟主题呢?接下来,纪念碑设计的争论也随之展开。

  最初提出的纪念碑设计概念由老红军提出,他们建议采用与中央苏区纪念碑相似的设计。

  然而,也有不同的声音。反对者认为,中央苏区的纪念碑只纪念红军,而人民英雄纪念碑要纪念所有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牺牲的英雄。

  另一些教授则提议,纪念碑设计应向西方建筑风格靠拢,体现中国与国际先进文化的融合。但毛主席对此不以为然,表示:“我们有自己的传统,故宫和颐和园的石碑就很具代表性。”

  经过几年的讨论,最终由“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负责组织并审核各种设计方案,经过各方面的分析,最终选定了传统的碑形设计。

  但在碑身设计的细节上,仍然存在一些争议,比如是否要在碑下设置陈列室,是否要设计成真空结构,以及碑顶是应做成宝塔形还是雕刻群像等。

  刘开渠作为著名美术学者,凭借在法国学到的雕塑技艺,他非常投入地投入到这项任务中。他先创作了几幅以“人民”为主题的浮雕,作为参考示范,激励大家加快进度。

  在雕刻过程中,刘开渠特别关注细节,甚至调取了模特和战士,确保每一块浮雕都生动而真实地再现战士们的英勇姿态。

  然而,陈毅明确指出,当时使用的武器是从军队缴获的,刘开渠的模特使用了更现代的武器。

  1958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完工,毛主席对此表示高度赞赏,认为这座纪念碑象征着劳动人民的胜利。

  1958年5月1日,、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当红布缓缓落下,毛主席亲笔写下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赫然显现,向全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雄伟与自信。

  这座纪念碑是对无数革命先烈的缅怀,也是对所有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献身的英雄们的永久铭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